给袋机下料器

给袋机下料器

竹笋精加工助农增收致富——江西广雅食品推进品牌化智能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4-05-23 来源:给袋机下料器

设备简介

  在江西广雅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雅食品”)的生产车间,新鲜竹笋通过流水线,“摇身一变”制成了竹笋罐头产品,经过包装、分拣、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广雅食品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是一家专业生产加工及销售竹笋、马蹄、雪菜等果蔬罐头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江西省林业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广雅食品依托当地竹笋资源优势,创新改进竹笋加工技术,加快智能化转型,推动竹笋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带动当地竹农增收致富。

  “乐安县地处赣中腹地,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食用和加工竹笋的历史悠远长久,被誉为‘竹乡’。”广雅食品董事长陈光华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乐安县出产的竹笋大多只进行初加工,以初级原材料销往罐头生产厂家。

  看准乐安竹笋的资源优势,陈光华很早就做起了竹笋相关生意,积累了不少生产加工竹笋的经验。2002年,陈光华正式创办广雅食品,专注竹笋生产加工。公司创办之初,加工设施十分简陋,仅有1台锅炉和4台杀菌锅,销路也仅限于江西省周边地区。

  “我们必须建立品牌优势,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陈光华说。公司依托当地竹笋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订单农业,拓宽销售经营渠道,开启竹笋加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探索,努力打造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农业品牌。2007年,公司在前坪工业区建设了占地18亩左右的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广雅食品苦练内功,加大新品研发,改进产品质量。公司成立产品检验测试实验室,定期聘请专业检验测试机构到生产线上开展热穿透试验,出厂产品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2011年,“乐安竹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乐安竹笋”地理标志的使用权。到2023年底,“乐安竹笋”品牌价值已超13亿元。

  利用乐安县的自然资源,把竹笋品质做优,广雅食品的竹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顺应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们还在竹笋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上下功夫,先后开发了‘网红’手剥笋、酸菜笋、小笋干等旅游食品,将产品和年轻人的距离拉得更近。”广雅食品董事陈倩说。

  智能化生产线飞速运转、大数据实时监测……走进广雅食品的“5G+互联网”智慧工厂,竹笋罐头、开袋即食小竹笋等产品陆续下线。

  如今的广雅食品,经过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提升,大部分生产线实现了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从前,企业主要依赖人工作业,效率不高,员工工作负担重。如今的广雅生产线,都是智能化机器作业。生产流程的全面数字化,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掌握生产状况,增强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可控性。”广雅食品员工周桃花说。

  为充分挖掘竹笋产品的生态价值、做足竹笋产品的“鲜”字文章,广雅食品在研发上舍得投入,加强先进研发设备的更新,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2020年,公司投入超3.6亿元,在乐安县森林食品产业园建设标准化果蔬生产车间、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近年来,公司着力加大与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联合开展竹笋加工保鲜技术攻关。

  广雅食品的创新研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23年,广雅食品与高校合作开展的竹笋罐头加工速冻保鲜技术取得成功。通过设备将冰均匀注入新鲜竹笋的纤维间,将竹笋罐头的pH值从5.2左右提升至6.0以上,让竹笋的香味、口感更佳,最大限度保持竹笋的新鲜程度。公司研发的竹笋罐头加工技术和保鲜工艺,减少了以往竹笋罐头加工的蒸煮环节,降低了冷链运输环节对塑料包装的依赖。不仅生产的全部过程更加节能环保,而且每吨竹笋罐头产品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较传统方式节约700元左右。“新推出的‘微冻竹笋罐头’利润较之前有所提高,也进一步释放出乐安竹笋的生态价值,做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陈光华说。

  陈光华介绍,近几年,公司率先在江西省竹笋加工行业引进智能化全自动灌装机、全智能包装机、全自动杀菌设备等智能化设备。今年,公司投资建设竹笋注冰速冻车间,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竹笋产品附加值;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竹笋加工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目前,公司共拥有专利52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每年4月份,江西乐安县的春笋长势飞快,当地进入挖笋季。在广雅食品的竹笋原料供应基地——南村乡炉桐村,村民陈春生在忙着挖笋、卖笋和制作笋干。“今年我家竹笋的产量很高,光鲜笋加上笋干的收入,预计能达到8万元以上。”陈春生告诉记者。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溢价、农民增收的重要方法。“为带动山区笋农增收,广雅食品改进生产经营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牵头创办领办了14个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参与和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广雅食品董事陈志翔说。目前,公司成立毛竹生产基地10多万亩,带动3万余户农民增收。

  同时,公司还联合其他4家企业和11家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和19家种植大户,组建“抚州市竹笋产业化联合体”,带动笋用林的发展和笋农增收。“公司依照高于市场价5%左右的价格收购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种植的竹笋;从总利润中支出2%左右,用于毛竹林基地建设、技术培养和训练与服务及引进优良品种。”陈志翔说。

  陈光华介绍,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加大竹笋新产品研发力度,完善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参与以竹笋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为推动竹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贡献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赖永峰)

返回列表